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 

  • 主页
  • 团队介绍
  • 心理服务
  • 新闻科普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
     
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• …  
      • 主页
  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如何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(NSSI)?

      · 心理科普

      文/刘丹杨

      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。

      在正式对青少年“非自杀性自伤(non-suicidal self-injury)”现象(下简称“自伤”)进行讨论之前,让我们先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——


      · “自伤”是什么?

      自伤是指在非自杀意念支配下发生的,反复、故意、直接伤害自身器官或组织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。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看到“自伤”一词,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胳膊或大腿隐蔽处的刀口伤痕。这只是自伤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。除了用尖锐物品割皮肤之外,拉扯头发、打捶自己、撞墙、按压、抓挠、咬手臂、烫伤、破坏旧伤口、过多的纹身和身体穿洞,都可能属于自伤的范畴。【1】

      一个令人痛心的数据是,在中国大陆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约为27.1%,部分地区可能高达57.5%【2】,其中相当多的自伤行为没有被发现和干预。因此,不论是社会、学校还是家庭,都需要正视青少年自伤现象,理解和帮助处于强烈心理冲突中的孩子们。

      在诸多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境中,“自伤”堪称最令人担忧和不解的情况之一。担忧在于,自伤会直接对身体造成损害,可能留下永久的疤痕,乃至威胁到孩子的生命安全。不解在于,我们知道趋利避害、远离疼痛是人之本能,而尚且年幼的孩子,为什么能毫不犹豫地违反这种本能,做出伤害自己的事?

      答案是,自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“趋利避害”。

      人的行为总有其目的,而如果一种行为成功达到了目的、带来了一些“好处”,这个行为就会维持下来,不断重复。就像很多健身达人,即使日常工作繁忙,也会为了大汗淋漓的畅快轻松而忍受一时的疲惫,将锻炼坚持下去。

      而对于自伤者,身体痛苦的价值和意义在何处?

      我们必须承认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独特的性格、经历、想法、需求,使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必须和本人进行探讨,才能了解其真实动机。不过,根据研究,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——

      · 青少年自伤的常见原因:

      1. 调节情绪
      研究表明,调节情绪是自伤行为的最常见动机。许多自伤者表示,当陷入强烈烦闷、焦虑、空虚、压抑的情绪无法逃脱时,或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感到走投无路时,肉体的疼痛与这些情绪和心理上的痛苦相比,反而不那么可怕。

      对于中学生来说,写一篇六百字的作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而觉察情绪并用口语表达,更是一种挑战。无法表达,便无法释放、稀释痛苦。此外,对于生活在批评贬低中而自我厌恶、低自尊的青少年,往往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的帮助和安慰。此时的疼痛,能让自己立即逃离笼罩在身边的糟糕情绪,让自伤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以及对自己真实的、立竿见影的控制力,或者用一种最明确、强烈的痛苦掩盖和替代其他的痛苦,因此体会到轻松、愉悦和快感。

      另一种情况是,人的生长发育规律,决定了青少年处于心理矛盾与冲突较为激烈的“暴风骤雨”时期。此时他们的成熟与幼稚共存,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。因此,缺乏力量的青少年可能不满父母、老师、同学等人对待自己的方式,却又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怀与认可。与成年人相比,青少年在体力、能力、社会经验、经济条件等等方面,都处于弱势,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反抗。他们可能一方面充满愤怒怨恨,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这些重要的人,便选择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,在想象中短暂发泄对他人的不满。【3】

      2. 自我惩罚

      人的行为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与影响结果。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,随着社会的发展,不论是职场还是校园,竞争愈发激烈,评价标准愈发严苛。青少年在尚未成熟的年龄,需要面对来自父母的期许、老师的要求、朋辈的竞争,往往发现自己“令人失望”。并且,由于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评断标准单一,常见“唯成绩论”,青少年作为一个立体的人,其他方面价值被忽视和拒斥。再加上常见的打压式教育、传统文化中对“谦虚”的过分强调,让青少年无法看到自己的优势,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和低自尊。这样的青少年,便可能对自己持有种种负面评价,并通过自伤来惩罚、损毁自己,缓解羞耻、愧疚和自我厌恶。

      3. 影响人际关系

      心理咨询中经常强调,一个人的改变会带来一个家庭、一个团体的改变。自残行为的出现,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冲击力的变化。“不用操心的乖孩子”,是最可能被老师和家长忽视的孩子。当青少年的诉求通过其他的方式无法满足时,自伤行为可以有效让他们得到注意和关心,获得一定的帮助和支持。在此之前,他们很可能已经尝试了委婉的语言表达、易激惹的暴脾气、调皮捣蛋等种种方式来间接求助,却没有得到回应。

      自伤的作用,也有其生物学上的解释。在人体受到伤害时,会释放激素内啡肽(endorphin)。内啡肽的“啡”字正是源于“吗啡”,它能产生与吗啡类似的止痛效果,降低焦虑、烦躁和忧郁程度。

    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通过自伤,青少年可以快速有效缓解痛苦,但这种缓解往往只是暂时的解脱。因此在之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,会再次进行自伤、再次缓解痛苦,使这种行为不断强化,乃至产生一定成瘾性。

      · 当发现孩子自伤,我们可以做什么?

      对于家长和照护者来说,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损伤,是“一种视觉上的言语,是一种无法用别的方式表达的言语”【4】。当青少年选择以这种形式进行“沟通”,意味着ta正经历着高度不适的心理体验,因此如果将这种行为赋予道德色彩,进行负面解读并加以指责,将会使青少年面对的环境进一步恶化。事实上,寻求自我掌控感、希望缓解痛苦——不管所用方式如何——难道不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吗?因此,在发现孩子自伤时,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聆听、感受ta的需求,尝试共同努力,逐渐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取代自伤。虽然不是所有的自伤都需要临床干预,但青少年自伤与精神疾病高度相关,因此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评估,制定合适不同个体的干预方案。

     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,家庭和学校都可以为降低青少年自伤风险做出相应努力。家庭方面,父母可以提供安全、支持的环境;正确处理夫妻间的冲突而不牵扯子女;停止对青少年的情感和躯体虐待及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。学校方面,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支持,认可学生多方面的价值和优势,杜绝包括网络霸凌在内的校园霸凌现象【5】。

       

      【参考文献】

      【1】为家庭提供的事实. (2012), 华盛顿: 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,

      【2】李振阳,王皋茂,何现萍,高贺,宋京瑶,曾巧羚.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进展 [J].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, 2020, 09(04): 69-75.

      【3】卢多维克·吉凯尔, 莫里斯·科尔(著), 赵勤华(译). (2016).青少年自残行为. 上海: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.

      【4】杨德才,闫晓哲,张晓明,杨玉洁,王钰. 余娟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[J]. 中国心理学前沿,2021,3(5):467-472

      【5】史蒂芬·雷文克隆(著), 李俊毅(译). (2004).割腕的诱惑——停止自我伤害. 台北: 心灵工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.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上一篇
      下一篇
      张奇心理诊所 x 苏州新世纪儿童医院 | 共建儿童心理科
       回到主页
      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、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。一旦点击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设置
      全部拒绝
      Cookie设置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、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。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,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。
      首选项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,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。
      保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