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 

  • 主页
  • 团队介绍
  • 心理服务
  • 新闻科普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
     
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• …  
      • 主页
  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关于未成年人精神科用药,家长想知道的

      · 心理科普

      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

      跟门诊所思——

      刚熬过一轮来势汹汹的疫情,又投入到校园的学习压力中,再加上或许潜伏已久的心理冲突——近期前来诊所就诊的未成年人明显增多。在面对精神科医生的处方时,很多家长会感到犹疑和担忧。未成年人用药安全吗?会成瘾吗?影响生长发育吗?需要一辈子用药吗?……也许经过今天的梳理,您会对孩子的用药问题会更有把握。

      也许最令家长困扰的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问题。你也许总会发现,薄薄的一板药物配了厚厚一册说明书,各种“骇人”的不良反应洋洋洒洒列了一串,加上“是药三分毒”的传统观念,于是选择宁可让孩子继续“维持现状”,也不想让他们接触这些“危险药品”。

      但你是否想过,说明书上为什么会列出如此多的不良反应呢?相比“不良反应:尚不明确”,哪种说明书会更让人放心呢?

    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指出,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的多少,与药物的安全程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。如果药物经过充分的临床试验,或已经上市多年,人们对其不良反应了解更多,罗列出的条目自然会更长。药物说明书中,各种不良反应是按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的,有些更详细的说明书,会写出发生概率。一般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非常低,不用过于担心——想想看,连退烧止痛常用的布洛芬,不良反应都包括了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,但并不妨碍它是公认的最安全的解热镇痛药物。相反,任何宣称“无不良反应”的药品,都可以自动打上“骗子”的标签。

      此外,为了确保用药安全,不论是针对儿童还是成人,医生都会从各个方面为用药安全保驾护航——

      <1>

      医生会从较低的初始剂量开始给药。比如,未成年服用盐酸舍曲林一般从成人起始剂量的一半甚至更少开始,让身体有足够的适应期,并观察有何不良反应,定期复查,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。一般在开始服药的前2-3个月为急性治疗期,复诊频率较高。药物使用将循序渐进地调整到更大的治疗剂量。在症状得到控制并稳定后,复诊的频率可相应降低。(但还是需要遵医嘱按时复诊!)在患者病情持续好转,并按照治疗指南达到停药标准时,医生会酌情安排停药。

      <2>

      在开药时,医生也会详细告知服药时间与饮食禁忌。比如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,可于饭后服用;可能导致嗜睡的药物,可于睡前服用。酒精、咖啡因等物质本身就会直接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,尤其是未成年尚未完全发育,此类物质的摄入要严格控制。

      <3>

      在服用药物前,以及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,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及生化等必要检查,进一步减少药物的潜在风险。

      请相信,药物带来的风险,远远小于疾病本身带来的伤害。事实上,家长希望孩子“维持现状”而回避药物,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。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而此时的神经系统若持续处于异常状态,便会导致接下来一系列发育异常。就像一棵被风吹得倾斜的小树,如果及时为它提供有效支撑,调整生长方向,经过一段时间,小树便可以离开支架,重新独立向上生长。而如果延误治疗,这棵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负担会愈加沉重,在更长的人生阶段中遭受痛苦,甚至可能需要终生服药,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局面。

     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,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规律,精神科药物的治疗周期都相对较长,一旦开始服药,就要做好以“年”为单位的长期服药的准备。可以放心的是,医生所开出的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,不具有成瘾性。如果因为感到状况有所好转、或者产生一些身体不适而自行停药,是精神科药物使用的大忌。在服药期间,精神状况有所反复是很正常的情况,因此需要足够的维持治疗时间,巩固治疗效果。如果反复停药,会产生耐药性,对孩子的治疗产生延误,进一步耽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,增加复燃、复发及终生服药的风险。医生在开药时,会考虑治疗为家庭带来的服药负担、经济负担和日后的生活负担,所以请务必遵医嘱服药,有任何疑问,也需要与医生及时交流沟通再做决定。

      总之,只要及时就医、遵从医嘱、积极沟通,未成年人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是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的。我们很欣慰地看到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精神健康问题,有了及时求助、就医的意识。希望通过以上介绍,可以让您减少对未成年人用药的担忧,帮助您更好地与医生和孩子沟通,让孩子早日康复。

      作者:刘丹杨

    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      认知行为疗法取向

      擅长领域:抑郁、焦虑情绪,青少年心理
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上一篇
      一例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游戏治疗分析个案
      下一篇
      案例:与医生合作的ADHD心理咨询个案
       回到主页
      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、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。一旦点击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设置
      全部拒绝
      Cookie设置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、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。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,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。
      首选项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,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。
      保存